这几年一直在云原生 K8S 领域做些研发、设计、运维的工作,说些对云原生的一点总结和思考,抛砖引玉
1、 以 K8S 为底座的云原生将会成为 PaaS 的唯一标准平台,更贴近用户的商用特性决定平台的竞争力
前几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,以微服务架构为主的软件和运维体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,业内唯一能支撑微服务架构的底座只有 K8S,它本质是运维标准化。
K8S 的流行在移动互联网访问量暴涨下,促使互联网应用改造成可弹性的微服务架构,传统单体架构已经无法满足互联网要求的可弹性、应用资源成本、组件可靠性、开发迭代效率的要求了,2015年之前,开始基于虚拟机 VM 的场景打造了一套较完整的变更和运维体系,要解决应用的运维复杂性和自动化问题,追求稳态和敏态,让研发高效、让运维透明,开始强调工具自动化和屏蔽复杂性。从 2015 伊始,K8S 开始兴起,构建相比 VM 为主的下一代以应用为标准的运维体系,把 Docker Swarm 干掉后成为行业内运维的唯一标准,随着 CNCF 开源社区快速发展,在短短5年内,已经孵化了从CICD、监控告警、服务发现治理、负载均衡网关、中间件等微服务全软件和运维生命周期的框架和工具,为基础设施层以上的应用层构建了全面的生态体系,同时各家的商业化版本也持续发展起来,用户的微服务真正能够 Deploy Anywhere,Ops Anywhere。
K8S 除了标准化带来的成功,自身优秀地可扩展性也非常成功,从容器运行时的 CRI 接口、容器网络 CNI 接口、容器存储 CSI 接口、容器网关 Gateway API、V2 调度扩展、控制器 Operator 扩展等,得益于这种开放性,平台商能够根据自身 IaaS 优势构建更强大的计算、存储、网络、调度、控制等关键商用能力,形成平台的差异化竞争,最终在平台的特性、稳定性、可靠性、弹性上构建竞争力。
2、K8S 将成为一个代名词,以”面向终态的声明式 API+场景化控制器”将会改变当前的运维模式
虽然运维一直在强调自动化,但其实这种自动化还只是人使用工具的自动化,仍然需要运维人员的判断和介入,未实现场景的全闭环,比如从定义、发现、修复、恢复未有效串联闭环,还是处于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式模式。我认为这个根本原因还是 Ops 和 Devs 中间存在较大 Gap,导致 Devs 并不了解现网运维,只按照 Ops 的要求进行了工具化,而 Ops 又不能把运维经验产品化,缺少全局场景的设计和产品能力和意识。
Google 的 SRE 并没有这个问题,因为 Google SRE 具有很强的研发设计能力,人人能编码,SRE 在运维实践过程中把经验直接代码化,形成了类 K8S 的平台,提出了”面向终态的声明式 API+控制器”模式在重塑运维,API 定义好对现网的期望状态,Controller 根据状态不断进行修正,最终根据场景把运维动作全自动化,无需 Ops 的中途介入,比如 nodeOperator,在节点发生异常的时候,自动迁移应用、留存现场、尝试修复并重置 OS、最后恢复应用,全部运维动作由 Devs 开发的控制器完成。事实上,这种运维思想已经在很多大厂开始实践了,从最开始重构 kube-scheduler 调度器,到现在的 kube-controller 控制器、kubelet 等,核心组件已经根据不同的场景做了重构。
所以 K8S 实现了什么已经不重要了,重要的是开放了这种面向终态的思想,我认为将会改变目前的运维思维和模式。
3、用户趋向多集群和多云的部署方式
首先,随着应用容器化规模扩大,对性能要求越来越高,针对单 K8S 集群内的 kube-api、scheduler、proxy 等组件优化程度有限,侵入性地修改又导致与社区版本冲突。其次对可靠性要求也高,单集群控制面因人为或软件 bug 导致的故障风险没法完全消除。再次,用户不希望被单个云厂商锁定,同时希望在不同区域,线上和线下混合云场景能够平滑迁移和弹性。
因此多集群部署和管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。但多集群能力目前还需要做很多工作,社区支持并不友好,比如要解决集群间服务发现、切流、部署、扩容等等问题。社区精力依旧在单 K8S 集群内的功能和稳定性上面,多集群(多云)管理将是一个新的方向。(Google 推出 K8S 时不知道是否有意在打破云厂商锁定)
4、微服务框架是传统应用转型云原生的关键点
云原生虽然是大势所趋,但引导和帮助传统应用云原生化还是有诸多的阻力和困难。最难的是云原生化后的效率和成本收益要得到认可,即 CICD 效率、弹性、故障运维、调度优化等,对于已有成熟的运维体系的平台来讲改造就更困难。随后在改造阶段,这个过程可能是漫长的,需要分步分批过渡,部分应用先容器化,并与虚拟化应用共存,这将带来对 K8S 的改造,比如要求 POD 的原地升级、容器网络与虚拟网络拉平等,这一定程度与 K8S 的期望架构有一定的冲突,但又客观存在必须解决。
微服务框架是一个关键切入点,传统应用可以先利用框架的能力先做微服务化,解决服务之间互访、注册发现等问题,让容器化应用和虚拟化应用平滑互通,然后再逐步过渡到 K8S 上来。因此如果不是全面切入云原生,采用微服务框架是一个关键点。
5、云原生化面向 SaaS 用户,帮助最终用户解决业务痛点
PaaS 平台核心解决的是效率和成本问题,但并不直接解决最终用户的业务痛点,有的用户更专注营收,传统应用在多年运维体系建构后,自身已经基本处于稳态,如果不是成本、稳定性等考虑或技术驱动,可能不太希望做较大的改变,同时又顾虑云原生的成熟度、与现有运维体系的匹配度、稳定性,推动改造起来更加困难。
如果能帮助最终用户解决业务痛点的是 SaaS 应用,那云原生化转向 SaaS 用户是否更好?SaaS 用户希望在多云环境、线上线下多环境进行部署,追求标准化和效率,同时还有弹性和成本的要求,看上去他们有意愿云原生化,如果把 SaaS 厂商定义成苹果应用中的开发,最终用户定义为苹果应用中的消费者,那么 PaaS 平台就是苹果应用开发平台,需要提供整套完整的开发、构建、部署、运维工具和标准了。这会是云原生一个巨大的舞台。